《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讓很多人認識到“文物醫生”這個職業,其實“文物醫生”比文物還稀缺。
陳華鋒就是一位專門修復出土木漆器的“文物醫生”,今年37歲的他,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專業畢業之後,進入安徽博物院從事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從此與出土木漆器結緣。
始於熱愛 勇於堅持
源於對專業的熱愛,陳華鋒在木器漆修復室一待就是十年。 一件出土木器漆的修復要經過脱水乾燥、定型加固、碎片拼接、胎體補缺打磨、上色漆、圖案修復等一系列步驟,缺一不可,整個步驟的週期長達四、五年。
在脱水乾燥步驟中要用到乙二醛試劑,上色漆步驟中要用到生漆,這些材料對皮膚都有腐蝕作用。陳華鋒説,剛接觸生漆的時候,手部過敏起皮疹,又癢又痛,後來經歷得多了,身體慢慢對生漆免疫了。
嚴格要求 做“三心”級專家
對於工作,陳華峯一直以“三心”要求自己。因為剛出土的木漆器比較糟朽,整個修復流程也比較漫長,所以做好木漆器的保護修復,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和專心。
在實際的修復過程中,陳華峯要及時細心地觀察有無突發狀況,從而不斷地調整修復技術方案。由於修復週期比較漫長,而且前期脱水和乾燥的程度會影響到後期的修復效果,所以耐心必不可少。專心是因為在上漆和圖案修復過程中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不能受太多的外界干擾,所以要保持非常專注的態度。
任重道遠 呼籲薪火相傳
如今從事出土木漆器保護修復的人員,全國也就兩百人左右,對於全國幾萬件的出土木漆器的修復任務而言,隊伍的規模比較小,而且木器漆的修復週期很漫長,工作任務還是比較重的。
目前,安徽省從事出土木漆器保護的專業技術人員也就陳華鋒和其另外一位同事。陳華鋒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他們的隊伍裏去。